房企并购重组何其多 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时间:2016-04-12 14:07 栏目:房地产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705 次

近期,在房地产市场中,最引人注 目的当属万科与深铁的合作、中 海与中信地产业务的整合。而在此之前, 中海与中建合并、招商系重组、绿地与金 丰投资的重组已经完成,中交系整合正在 进行中,保利系、上实系、中粮系、新城 系等地产重组话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 点。

万科3月13日宣布深圳地铁拟向其注入 资产,采取向深圳市地铁集团新发行股份 为主,如有差额以现金补足的方式收购深 圳市地铁集团下属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 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400-600亿 元之间。

 

1

3月14日,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及 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双双正式发布公告 宣布,中信股份同意将若干在中国住宅地 产项目中的权益出售予中海地产,最终对 价的金额预计为人民币310亿元。

在此,不免会有人发问,为何当下 房企热衷于内部重组或业务整合与合并? 房企重组或业务整合与合并后对于房企转 型发展有何意义?尤其是在楼市规模化发 展时代已经结束的市场背景下,房企通过 并购重组构建“巨无霸”的背后有哪些深 层次的战略意图?

在此,同策咨询研究部 总监张宏伟提出了他的看法,如下:

避免同业竞争兄弟相残

从房企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房企并购重组拉开大幕,是为了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 房企同业竞争的问题来源于三方面:

首先,在楼市规模化增长时期,房地产行业有利可图,较高的投资回报使得房企盈利冲动凸显,房企展开资源争 夺赛已不可避免。而在集团内部,也设立 双平台或多平台加入这场恶性竞争中,以争取企业快速规模化发展的时机。然而如今,楼市规模化发展时代已经过去,房企 再延续原有的多平台规模扩张模式将导致 资源的闲置、重叠和浪费。也就是说,当 前大多数房企同业竞争的问题基本和这个 市场背景有关。

其次,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地 产金融格局,房企的并购动作衍生了类似 的同业竞争格局。比如,中交收购绿城股 权,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后,中交系的房 地产业务势必面临新的同业竞争格局。

同时, 房企规划不同平台不同分 工,比如一个平台负责住宅,另外一个负 责商业地产,但事实上由于复合型的项目 角度,各平台之间的分工界限越来越模 糊,导致同业竞争的问题出现。

张宏伟说:“由此可知,上述房企 内部的重组,实际上是针对同业竞争问题 开刀,尤其是在规模化时代已经一去不复 返的市场背景下,尽可能通过重组避免资 源的闲置、重叠和浪费,避免房企内部兄 弟相残 ,避免由于同业竞争为企业带来 的运营风险。”

重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从销售金额来看,2015年“千亿军 团”房企为7家,2000亿军团达到3家, 未来“千亿军团”房企之间的竞争更加 激烈,行业老大地位的争夺亦是如此。比 如万科通过小股操盘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 版图,同时,万科和深铁合作,进一步巩 固自己行业“老大”的地位。除此之外, 万科也正在谋划未来十年的万亿市值大平 台:万科物业。恒大多元化谋求规模化的 持续增长,争取行业领先的地位,2015年 以来,恒大地产也马不停蹄地通过并购扩 大自己在地产事业的版图。而重组形成“ 巨无霸”联合体将成为这些房企争夺行业 老大地位的重要砝码。例如,中海与中建 地产重组完成后,再与中信地产住宅板块 业务合并,增加了其环渤海及珠三角等区 域的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巩固并提 升了其千亿开发商的地位;招商地产因为母 公司资产的注入成为招商蛇口,成为当时 中国最大市值开发商;保利地产与保利香港 重组也在进一步推进过程中;金丰投资重 组方案交易完成后,绿地的市值也成为当 时房地产行业“老大”,这将加剧2016- 2018年房地产行业的“龙争虎斗”。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 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的市场背 景下,房地产行业增速已经呈现出下滑趋 势,此时,房地产行业将呈现出规模化聚 集与并购重组频繁发生的特征,“大鱼吃 小鱼”的并购现象与合纵连横的“强强联 合”成为“新常态”。上述品牌房企重组 完成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形成若干个“ 巨无霸”型的房企。届时,“大者恒大, 强者恒强”局面的形成,最终推动市场集 中度越来来越高。

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服务公司战略转型 在楼市进入“下半场”的今天,房 地产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在 此期间,如果开发商再继续延续上半场的 规模化增长的模式,不仅会导致更多的库 存产生,造成更大的去库存的压力,对于房企自身来讲,也将因此而增加更多的运营风险,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可取,房企谋求转型势在必然。

从房企的角度来说,在国内宏观经 济弱化行政干预、更注重市场化的发展前 提下,房企通过重组避免同业竞争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市场化转型等动作成 为房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比如 201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调整 发展战略并转型,从转型路线上各家也有所差异,但均显示出房企战略转型的方向,比如以分享城镇化为核心的“地产 +X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分享老龄化为核心的养老地产布局战略,以分享城市化 为核心的商业地产布局战略、房企积极与 互联网公司合作等等。

绿地集团与金丰投资完成重组后, 绿地A股上市登陆资本市场,这将进一步 推动其三大战略发展,在房地产主业之外,通过并购基建类企业、金融类企业等措施,加快发展“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等三个重点领域的综合产业,实现其 战略转型。其中房地产主业实现从偏重规 模到偏重盈利、从偏重开发到开发运营并 重、从偏重国内开发到全球同步开发等三 大转变。此外,“大基建”领域将重点发 展地铁产业。

 

2

国有房企重组后  有可能通过并购进一步“国进民退”

从民企和央企、国企优劣势对比来 看,央企、国企地产企业有融资能力和社 会资源,但缺乏灵活的体制、充足的人力 资源和系统的市场能力;民营地产企业在 融资能力和社会资源方面存在先天缺陷, 但其灵活的机制、充足的人才储备、敏锐 的市场嗅觉和对市场的独到认知则是央 企、国企地产企业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 民营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表现出其在专 业领域对于市场的细分,而央企、国企地 产企业在这方面还是比较缺失。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 国有系统房企重组后,实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并购民营房企,实现市场占有率进一 步提升。对民企来说,与国企合作后的最 大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央企在融资渠道及政 府关系上的便利,也就是说可以借机“傍 大款”。但是,与央企(国企)地产企业的 合作,有可能也会在项目操作上受制于央 企(国企)地产企业这些资源性垄断特征。 尤其是,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民营企业 有可能逐渐被央企(国企)地产企业进行控 股,实现“国进民退”,而这时,民营资 本不一定拼得过央企(国企)地产企业,最 终有可能就此消失。

近期,民企与央企合作最为典型的 案例就是绿城与中交的合作。绿城与中交 合作后,宋卫平通过“傍大款”重新控制 了绿城,但随后中交作为国企通过持续收 购民企绿城股权而进行扩张,截止目前为 止,中交已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实现“ 国进民退”,并且,受到市场发展阶段与 中交的影响,当下绿城的战略已经和此前 明显不同。

而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规模 化聚集的阶段,民营房企的日子越来越不 好过,尤其是中小房企还面临生存的压 力,此时,国有房企极有可能通过“大鱼 吃小鱼”实现“国进民退”。

房企重组后接盘其他国企“退房”资产

从国企重组与改革的角度来讲,金丰投资与绿地的重组方案获批,标志着国 资系统的地产重组放开预期,未来地产重组或将加速开放。如果地产重组的加速开 放,这不仅仅是国资系统中企业向多元化 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或许也为当前国 企“退房”寻求了一种出路。笔者预计, 未来一段时期内,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尤 其是央企地产企业有可能会利用地产重组 加速开放的机会,接盘其他国企“退房” 资产。这样的现象在78家央企地产企业当 中极有可能会频繁发生。

3月14日,中信股份(00267.HK)和中 国海外发展(00688.HK)同时发布公告称, 中信股份、中信泰富和中信有限与中国海 外签订协议,中国海外将斥资310亿元人 民币(370.8亿港元),向中信股份购入内地 25个城市共240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 的住宅物业项目。

事实上,在多重压力夹击之下,房 企资金链捉襟见肘的问题持续恶化,导致 不少房企为了“保命”生存,不得不通过 股权出售这种极端的方式,以换得现金 流。以2014年为例,央企转让40宗房企 股权,虽是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但这也为重组后实力较强的房企接盘其他国 企“退房”资产提供了市场机会。

房企并购重组  巩固企业控制权

去年以来,围绕万科控制权之争, 万科、宝能、华润等多方进行暗战,甚至 出现万科以停牌为自己争取更多主动权的 动作。终于,万科在3月13日宣布深圳地 铁拟向其注入资产。万科签署合作备忘 录,拟采取以向深圳市地铁集团新发行股 份为主,如有差额以现金补足的方式收购 深圳市地铁集团下属公司全部或部分股 权,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400- 600亿元之间。

由此可以看出, 万科与深铁的合 作,除了地产业务本身收益之外,也有助 于万科现有团队对于公司控制权的把控。 具体来讲,万科与深铁合作后,万科现有 团队、华润和深铁成为一致行动人,三方 就可以成为万科的最大股东,对于宝能来 讲,也就失去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万科控 制权之争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对于万科 现有团队的控制权来讲是有利的。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