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薪酬、专利数量都存疑,航天宏图缘何提升竞争对手“含科量”?

时间:2019-06-26 18:26 栏目:IPO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3,501 次

近期,两家遥感卫星应用行业的科创板拟上市公司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和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空间)即将先后在上交所科创板上会。据上交所官网披露,以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为主营业务的航天宏图将于2019年6月27日上市委2019年第11次审议会议上会。而紧随其后,6月28日,世纪空间也将在上市委2019年第12次审议会议上接受询问。

两家属于同一细分市场的竞争对手先后上会,让我们有机会进行大量的对比研究。而另一家同样处于遥感卫星应用行业的竞争对手,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星图),目前正在科创板接受问询并答复,其部分数据也可以进行比对。

可是,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在科创板注册询问中备受重视的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薪酬水平等“含科量”相关问题上,航天宏图招股书里披露的信息,无论是披露竞争对手的专利数量,还是披露公司自身的员工人均薪酬及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或都不准确。在公司即将上会之前,我们友情提示一下:航天宏图上会前应该作好准备,最好把竞争对手的招股书也好好看一看,不要闹笑话。

故意抬高竞争对手的发明专利数的目的是什么?

在航天宏图、世纪空间、中科星图的发明专利数量比较中,航天宏图招股书披露的世纪空间和中科星图的发明专利数量,与这两家拟上市公司披露的发明专利数量明显不一致,故意向竞争对手脸上贴金的行为,令人莫名其妙。

据航天宏图招股书披露,截至2018年末,公司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有8个,世纪空间的发明专利数量有26个,中科星图的发明专利数量有44个。乍一看,航天宏图获得的发明专利数量为世纪空间的30.77%,仅为中科星图的18.18%,差距非常明显。

数据来源:航天宏图招股书上会版

我们查阅了航天宏图招股书中引用的世纪空间和中科星图招股书的申报稿原文,发现航天宏图的招股书数据完全不靠谱。

先来看世纪空间的发明专利授权情况。据世纪空间招股书申报稿披露,“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即:2019年3月25日),本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拥有26项授权专利,其中19项为授权国防专利,……”,在7项授权的普通专利中,有2项是发明专利,有1项是实用新型,还有4项为外观设计专利。根据专利的授权期限,截止2018年末,上述26项专利全部已授权。

数据来源:世纪空间招股书申报稿

众所周知,我国的专利体系分为普通专利和国防专利,后者的保密级别较高。而普通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大类。既然航天宏图的招股书中比较的是发明专利数量,从严格的统计口径来讲,只应计算普通专利中的发明专利,那么世纪空间仅有两项发明专利,相差24项。即使将上述19项国防专利也算作发明专利,那么两者合计专利数量也仅有21项,与航天宏图招股书披露的世纪空间发明专利数相比依然差5项。

再来看中科星图的发明专利授权情况。据中科星图招股书申报稿披露,“截至2019年2月28日,发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共有24项专利已取得专利证书,共有20项专利已获授权,但尚未取得专利证书。”换句话说,截至2018年底,中科星图的授权专利最多不超过24项。其中,发明专利有10项、外观设计专利有14项,无实用新型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10项发明专利中最近授权的一项,其授权公告日为2019年2月15日,与航天宏图招股书给出的统计截止日期不符。也就是说,按照中科星图自己的说法,其2018年12月31日以前授权的发明专利仅有9项,与航天宏图招股书披露的44项相比,相差35项。

数据来源:中科星图招股书申报稿

在航天宏图的招股书中,如此增加两家同行业可比竞争对手的发明专利数量,到底是招股书制作质量粗糙?还是有其他的锦囊妙计?有待公司上会时说个明白。

研发人员收入不及当地平均工资,有无猫腻?

从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报告期内,航天宏图的全员人均薪酬和研发人员平均薪酬都不高,甚至部分地区研发人员的平均工资都低于了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非常不合理。有没有账外支付的情况呢?恐怕只有航天宏图自己知道了。

据航天宏图第二轮问询回复资料,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博士、硕士合计人数分别为182人、254人和385人,占各期末公司员工总人数之比分别为32.21%、34.32%和33.89%,占比在1/3左右,比例较高。

与之相比,上述资料中给出的2016年和2017年的中科星图和世纪空间的博士、硕士合计人数都为零。2018年度,世纪空间和中科星图的博士、硕士合计人数分别为165人和115人,占这两家公司当期员工总人数之比分别为37.08%和24.66%,当期中科星图的博士、硕士占比略高于航天宏图,而世纪空间则明显低于航天宏图。

可是,在航天宏图第二轮回复中给出的资料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全员人均薪酬分别为15.39万元、16.75万元和17.95万元,而中科星图的全员人均薪酬分别为21.25万元、21.79万元和22.29万元,分别比当期航天宏图的全员人均薪酬高了38.08%、30.09%和24.18%,领先优势非常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在中科星图博士、硕士合计人数为零的2016年和2017年,全员人均薪酬的领先程度反而更高,这显然有点不合理。

由于世纪空间未披露2016年和2017年相关数据,因此我们仅能对三家拟上市公司2018年度的全员人均薪酬进行比较。2018年度,航天宏图、世纪空间和中科星图的全员人均薪酬分别为17.95万元/年、19.79万元/年和22.29万元/年,博士、硕士合计人数占比较高的中科星图,其全员人均薪酬遥遥领先也就罢了,占比明显偏低的世纪空间,其全员人均薪酬也显著领先航天宏图,这就更不合理了。

或许正是这诸多的不合理性,使得上交所要求航天宏图分析说明与两家公司平均工资差异的原因。

而被质疑更不合理的则是航天宏图的研发人员薪酬。

据上述第二轮问询回复资料提供的信息,报告期三年内,研发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21.02万元/年、17.34万元/年和15.72万元/年,持续显著下滑,如果属实,难免引发研发人员的人才流动,对于一家以核心技术为生的轻资产企业而言,很不寻常。

在上交所对航天宏图提出要求公司量化说明,报告期内总部、研发中心和子公司研发人员变动情况及其平均薪酬情况之后,在第二轮问询回复函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数据。

数据来源:航天宏图第二轮问询回复资料

如上图所示,因国家统计局尚未披露2018年度各地区平均工资数据,因此我们仅将2016年度和2017年度航天宏图的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与当地平均工资进行比对。

2016年度,在仅有成都和西安两个研发中心,总共有3家单位涉及研发的情况下,成都研发中心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仅为6.70万元/年,比当地人均工资7.44万元/年,低了11.04%,差距不小。

2017年度,在除了总部以外,仅有两个中心和两个子公司总共5家单位涉及研发的情况下,成都和西安两个研发中心和南京子公司又成了“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典型。

其中,当期成都研发中心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6.47万元/年,同比下滑了3.43%,而当地人均工资为7.93万元/年,同比上涨了6.59%,导致成都研发中心人均薪酬比当地人均工资低了18.41%,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比扩大了超过7个百分点,非常明显。

此外,西安研发中心和南京子公司也都步了成都研发中心的后尘,在当地人均工资节节攀升的情况下,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却同比明显下滑,或者显著偏低。2017年度,西安研发中心和南京子公司的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比当地平均工资分别低了20.69%和24.53%,差异之大已经比较夸张。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相对于所在地的普通企业,其经营业绩更有优势,其员工薪资待遇也更有市场竞争力。即使是普通制造业拟上市公司的一线生产人员平均薪酬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就已经值得市场各方关注,而航天宏图这样的科创企业,却发生除了北京总部之外,大多数各地子公司和分支研发中心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竟然显著低于当地人均薪酬水平的情况,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真不知道占比超3成的“博士”、“硕士”们是不是拿着“底薪”在为航天宏图“无私奉献”。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